解放日报:“少年班”音乐家60年后重访故园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1-09-06浏览次数:2273


标题:“少年班”音乐家60年后重访故园
来源:解放日报 2011-09-03
作者:徐瑞哲 摄影:张驰

昨天,一名“少年班”的老校友在动情地回忆当年演出的情景。


        轻轻叩门,“啊,这间就是我当年的琴房”、“这间是贺绿汀院长办公室”……昨天下午,14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家,重聚在上海音乐学院旧址——现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东部。大礼堂前一块大理石碑上,刻着上音前身——“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”字样。约60年前,他们作为华东分院附属少年班学生,在这里接受精品教育,从这里走入音乐人生。

        首届“少年班”共25人,如今身在世界各地,这次半数以上的老同学都重返老校。他们现年73岁左右,个个都是音乐家。小提琴名教授赵诞青当年从浙江安吉小镇来沪,见到报纸中缝上的少年班招考简章说,可向学生供吃供住免学费。赵诞青不会乐器,却喜欢音乐,决定一试。考场上,考官拿出一根筷子,打上一串节拍,要求考生听三遍后重打一遍。赵诞青开始时只听一遍就能准确复拍,后来节拍不断拉长,记拍越来越难。最后一次,赵诞青不得不连听三遍,才敢自己重复。结果打完一遍,愣了一会,发现漏打一拍,于是又敲了下筷子“补一拍”。众考官大笑,却也发现了他节奏感强,录用了他。后来赵诞青才知道,“少年班”招考竞争非常激烈,一位院领导为了避嫌,让自己的女儿弃考。

        不拘一格育人才。小提琴家俞丽拿说,他们班在上音老校区度过了音乐教育关键期,从初三到高三共4年。为他们上课的都是最好的老师,学得非常全面,钢琴、小提琴、二胡等一一练过。“冬天琴房里只靠一个炭盆取暖,琴弹了一小时手才热,而且不能停下,否则指头就僵了。”俞丽拿家住虹口区,两三周才回一次家,平日里便拼命练琴。此外,各地艺人也来传授技艺,既唱民歌,又唱昆曲。每周六上午,他们班都要步行2小时,从漕河泾走到兰馨剧院听音乐会。他们不但要熟识古今中外的音乐语言,从数学到化学,每门文化课都要过关。

         除了学习,少年班在生活上也得到全心关照。全体住校,早上六点起床,晚上十点熄灯,非常规律。一天大小5顿餐,伙食补贴比大学生还高。身为寝室长的俞丽拿每天中午要“监督”室友们午觉,同为小提琴教授的丁芷诺就是不听话,午睡不肯按要求盖毯子,“只在肚子上盖了一张小小电车票”。到了每日下午4点,不论做什么都要暂停,全班集体参加体锻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甲子之后,当年13岁的音乐少年已成名成家、桃李天下,没辜负前辈音乐人的全力栽培。他们的校舍现已成为上师大音乐学院,千余名未来的音乐教师在此学习。小音乐厅里,又响起这帮老小孩《快乐小队》的合唱声:“唱起歌就会使大家快乐,每个人都会唱这支歌……”

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jfdaily.com/a/2295840.htm

热点新闻
最新要闻